i
第51屆香港藝術節
2022.10.10

孫日新唱歌起義

撰文 / 何兆彬

創作一齣全新的音樂劇並非易事,其一,創作團隊龐大;其二,排練時間較長,而且香港表演藝術節目的製作時間向來緊迫,鮮有劇目能像《日新》一樣,可以花上三年多的時間創作及打磨。

音樂劇《日新》自2019年開始創作,首先開動的是作曲及音樂總監金培達,隨後作詞的岑偉宗、編劇陳詠燊,以及導演鄧偉傑加入成為核心創作團隊,將年輕孫中山的故事搬上舞台。今年3月,劇作以工作坊形式展演,各主創聽取觀眾意見,加以修改潤飾後,將於2022年第50屆香港藝術節上演完整版本。金培達道:「看完第一幕很興奮,之後我們繼續檢討,因為第一幕較長,我們一直在構思怎樣加強其追看性。第一年以工作坊形式表演,其實是理想的創作模式,因為要做音樂劇就要慢工出細貨。」經過兩年時間的醞釀,創作團隊可以細緻推敲劇本和製作音樂,演員亦能有更多空間消化及詮釋角色。

歷史音樂劇的難度

資深劇場導演鄧偉傑是《日新》完整版的導演,他執導音樂劇經驗豐富,但創作以歷史人物為主的音樂劇卻是首次。「劇本主要以孫中山的少年時代作為故事骨幹,他在決心推翻腐敗清朝時遇上很多困難,跟朋友們想盡辦法,應對家庭及社會制度上的問題。當中也看到一個年輕人遇到挫折時,怎樣重新站起來,走出自己的路。」鄧特別提及編劇於劇中借用《西遊記》裏面取西經的情節,用作對比孫中山的經歷,此舉相當有趣。「這個故事主要描寫的不是起義過程,而是國父在背後思考自己到底想得到甚麼!」

第一幕,觀眾從陸皓東眼中看好友孫中山的成長,孫是個渴望想把國家治好的英雄;但第二幕則講述孫中山流亡海外的一段生死經歷,情緒逆轉,着重描寫他反省人生日標的靈魂掙扎。「他正為兄弟的犧牲懊悔,雖曾有一刻猶疑,但因為這段日子才變得更堅定。第一幕由第三者出發,第二幕是孫中山自己的反思,兩者在音樂和表演上都大為不同。」

《日新》以音樂劇形式於舞台上演繹一代歷史人物,此舉對於創作團隊及演員來說無疑是個大膽嘗試。「做偉大歷史人物音樂劇最困難的是當中既有正史,又有野史,取材跨度很闊,編劇需要篩選適合的內容。加上此劇由孫中山的成長一直寫到革命前夕,無論服裝、背景和舞台陳設都非常講究。」音樂劇製作繁複,歌詞由岑偉宗創作,音樂由金培達負責,幕前則要靠演員演繹。鄧對演員有一套獨特要求:「我一直着重身體的表達,所指的不是演員的動作要多,而是如何透過身體營造戲劇衝突,演員情感表達亦要收放自如,恰當地表現角色的心理狀態。至於如何以動作表達感情,當中便須要編舞家從旁協助。」鄧導說。

不斷增減 精益求精

歷經三年多的時間製作,創作團隊之間的合作火花更為強烈。金培達說:「我們經常討論劇中歌曲,有時會調換次序,我甚至主動要求加歌。」陳詠燊:「很喜歡這團隊,因為大家都精益求精,甚至肯狠下心腸,丟棄自己的心血。有些場口我寫了幾天,但為了整體着想,最終全部丟掉,同樣情形也發生在其他創作者身上。」

第一幕已經以工作坊呈現過,觀眾該怎麼期待完整版?陳詠燊:「我們在這個表演裏做實驗,第一和第二幕無論在形式、故事、人物設計上都有頗大分別,其實就像兩齣戲!」金培達笑說:「它們就像兩種不同國家的菜餚,好比麻辣火鍋和日本壽司。」岑偉宗:「第一幕是正劇,第二幕會後現代一點!」幾位創作人的合作相當愉快,對於完整版《日新》,大家最期待的還是觀眾可會喜歡?鄧導:「我們都很好奇,大家對於音樂劇中,又演又唱的孫中山會有甚麼感覺?」

撰文

何兆彬

何兆彬是記者、編輯及傳媒人。

列表關閉

Acknowledgement